- 24小時客服熱線:187 0728 4097
水,大地的血脈,生命的源泉。
十堰市境內河流密布,擁有漢江、堵河、南河三大水系總計大小河流2489條.水,是自然界賜予十堰人民的厚贈,更是勤勞的十堰人民生生不息的命脈。
一百多萬年前,十堰的先民傍依漢水水系生存繁衍,在這里迎來人類文明的曙光,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明。
新中國成立半個多世紀以來,十堰人民因地制宜,科學地開發、利用水資源,努力發展水利和小水電事業,促進了經濟社會全面發展,人民生活欣欣向榮。
十堰蘊藏著極其豐富的優質淡水資源和巨大的水能儲量,可開發淡水資源總量高達402.43億立方米,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達500萬千瓦。它們不僅是十堰市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寶貴資源,也是十堰人民服務全國的重要資源。
隨著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建設和水電城的崛起,碧波浩渺的丹江庫水,將順著千里長渠流向干涸的華北平原;燦若群星的水電站,將把強大的電力輸往祖國四面八方。鑲嵌在鄂西北青山綠水間的水電城,正迎著改革開放的春風,快速崛起。
十堰地域位于鄂西北邊陲,北枕秦嶺,南接巴山,東臨荊襄,中貫漢水,懷抱武當。漢江是長江中游最大支流,全長1577公里,流域面積15.9萬平方公里。漢水在十堰境內長217公里。以漢水干流和左岸來會的金錢河、天河、滔河、丹江及右岸來會的堵河、南河等較大支流為骨干,匯集了奔湍激蕩于崇山峻嶺中的2400多條河流,組成了十堰水系。
漢江及其主要支流在十堰的流域面積達2.25萬平方公里,提供了300多億立方米過境水量。十堰人民自古以來挖塘筑堰、攔壩開渠,引水灌田,充分利用漢江水從事農業生產活動。
古書記載
“嶓塚導漾,東流為漢,又東為滄浪之水。過三澨,至于大別,南入于江!薄渡袝び碡暋
“浮于江、沱、潛、漢,逾于洛,至于南河!薄渡袝び碡暋
《湖廣通志》卷九有關明代筑捍江堤的記載
明代成化十四年(1478年),巡按鄖陽等府的監察御史吳道宏,督工在鄖陽府城增筑“捍江堤”,高八尺、寬一丈六尺、長三百余丈,軍民稱為“吳公堤”,這是十堰歷史上最早的漢江堤防。
同治版《房縣志·水利》
“有河溝塞水逼灌者,有借山水而灌者,有修鑿土塘蓄灌者,有見坡山洞有水從下截流就上而灌者,有順山形而越翻嶺崗為渠引灌者,有借石泉梳流而灌者。水勢有高低,田有層蹬;水有多少,田有大小。春則修堰挑渠,夏則扎河趕水,戴月冒雨,無敢休息”
——同治版《房縣志·水利》)。
詩文記載
《古堰清流》(明·洪文翼):
“古堰清流出自然,滔滔晝夜去無邊。蒼龍變化波光潤,赤鯉游行浪影圓。幾處溝渠分遠蔭,一方畝畎賴甘泉。鄖西永享豐穰利,歲歲民歌大有年!
《十堰春耕》(清·賈洪詔):
“十堰乘東作,春霖快一犁。鳩呼桑社外,犢叱柳橋西。水足三農慰,晴開萬井底。南坪古沃野,豐稔問群黎!
古代堰渠
春秋古堰
“鄖縣城郊盛水堰、武陽堰,相傳為春秋戰國時代楚人所開的古代渠堰,民間稱為“伍子胥堰”。明代成化十三年(1477年)知縣戴琰率民復修盛水堰,弘治十三年(1500年),知府胡倫督民重修盛水、武陽二堰,“規制宏遠,制度精密,蓄泄有則,斡旋有機,視昔蓋十倍有加”(《湖廣通志》卷九)。兩條堰灌田一千多畝。
潵澥堰
房縣城南潵澥堰,相傳建于唐代。明萬歷三年(1575年)縣令朱衣率民整修渠道,從取水口至下畈設立大小35處石“斗門”,操閘控水,使上、中、下三畈近萬畝農田適時按量得到灌溉。時任鄖陽撫治的右副都御史、明代文壇領袖王世貞,為此寫了《潵澥堰斗門碑記》。
新中國成立后,當家作主的十堰人民在各級政府領導下興辦的水利工程,在數量、規模和質量上都遠遠勝過歷朝歷代。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期,隨著農村經濟體制變革,十堰農村掀起了農田水利建設熱潮。